应对粮食安全 我国将会在哪些方面发力?

发布时间: 2023-02-03

  随着国际局势风云变幻,叠加气候变化带来的结构性风险,世界各国的粮食供应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我国也是如此。虽然我国用仅占全球9%的耕地,已经成功养活了14亿人口,然而,粮食安全的内外挑战依然存在。那么,当前我国粮食安全面临哪些挑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我国又将会从哪些方面发力?

  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

  从外在挑战来看,在过去30年里,我国主要农产品(包括谷物和动物蛋白)的进口一直在结构性增长。以耕地当量换算进口量,估计目前已经达到了10亿亩左右,相当于我国耕地面积的60%左右。自2000年以来,粮食进口量每10年增长近30%,预计未来十年粮食进口量还会继续增长。

  从内在挑战来看,我国粮食供应的长期挑战是土地有限和效率低下。耕地面积在过去三十年中最为停滞,这与全球趋势基本一致。然而,到目前,我国的玉米产量比美国少40%,生产1公斤猪肉或鸡肉需要多出6%~26%的谷物。在2007年的时候,我国粮食生产成本基本与美国和巴西持平,但由于产量低、化肥和农药的大量使用、农村劳动力减少及土地成本上升,现在的成本是美国和巴西的两倍。

  气候变化对我国的农业资源也产生了深远影响。根据农业部数据,我国的平均降雨量每年都在增加,降雨带向北移动,影响了冬小麦种植,并导致更难以预测的极端天气。此外,我国每年近18%的耕地受到病虫害的困扰,12%的耕地受到极端天气的扰动。

  我国将会在哪些方面发力?

  随着现代种业、动物健康管理、先进饲料添加和精准农业实践的采用,我国的农业生产方式也正在从传统的投入密集型进行结构性转变,并通过这些改变,最终将减少对粮食进口的依赖。

  现代育种—最大化产量潜力

  种子,被称为“农业的芯片”,为我国长期的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的支撑。虽然生物技术种子不是唯一的作物性能的驱动因素,但第一代生物技术在我国将引发快速行业重组。通过更高的种子价格激励,为更好地研发最大化作物产量的种子铺平道路。

  从短期来看,预计第一代转基因种子(抗虫和耐除草剂)的使用,将显著减少除草剂和农药成本,以及降低粮食生产的霉菌毒素,可能带来平均提高10%左右的玉米和5%左右的大豆产量;从长期来看,随着生物技术性状、种质资源和精准耕作等的共同努力,将彻底改变我国粮食产量,我国的玉米产量可能会将收益率比当前水平提高30%左右甚至更高。

  动物养殖-更科学和更健康的未来

  动物养殖是指更有效、更安全地生产动物蛋白。2021年,我国生产了约2.25亿吨动物蛋白,但谷物的饲料转化效率和发达国家相比要低6%~26%。如果我国以与其他国家相同的效率喂养牲畜,预计国内粮食消费量将减少6000万吨以上,相当于国内粮食需求的5%~12%。

  这一差距是由牲畜的健康状况造成的,鉴于我国养殖业劳动强度较高,疾病爆发频繁,未来我国需要更多地解决这些问题。在全球范围内,改善动物健康的重点越来越放在新的疫苗接种策略、改善动物营养和完善饲养系统上。

  具体而言,疫苗接种仍然是预防和控制家畜传染病的核心。它也有助于减少畜牧业中抗生素的使用,这是应对食品安全和保障风险的关键所在。

  先进饲料添加剂-绿色效率

  饲料中未来会越来越多地采用先进的饲料产品,从特殊酶到益生菌/益生元替代抗生素和提高谷物效率,再到减少牲畜甲烷排放的添加剂。饲料添加剂不再仅仅是基本产品(维生素、矿物质和氨基酸)。更多地科学和创新正在进入更先进的动物营养产品,为动物蛋白生产带来更有效的饲料利用,更高的食品安全性和碳排放减少。

  预计与动物蛋白产量和饲料需求的增长相比,全球和我国饲料添加剂需求的增长前景将更加强劲。DSM预计,由于复合饲料的加入率和创新,全球饲料添加剂市场从2019-2025年的复合年增长率将达到4%~5%。

  先进的饲料添加剂在我国仍属于新型事物,由于渗透率较低,具有较高的潜力。这可以反映在近年来我国蛋氨酸(一种关键饲料添加剂)的增长率高于全球。大型商业农场的持续增长也将成为增长的额外动力。

  精准农业——下一阶段产量的增长点

  近年来,我国开始了精准农业的早期发展阶段,主要依靠农业无人机、自动驾驶技术和基本VRT(变速率技术)。根据中国航空运输协会统计数据,自2014年以来,农业无人机的作业面积以每年一倍以上的速度增加。据估计,截至2020年,我国农业无人机的使用量已达到10万台。农业部表示,2021,农业机械自动转向系统的销量也达到17000台,而2019年为5000台。

  根据研究,最新的精准农业设备可以帮助农民降低投入成本(化学、化肥和种子),并提高作物产量。具体而言,劳动力成本节约了2%~25%,投入成本节约了5%~20%,产量提高了3%~15%。

  鉴于我国农村劳动力短缺带来的经济增长和强劲需求,预计未来几年市场渗透率将继续增长。

  根据目前工农业车队的现有技术升级,预计到2025年,我国早期精准农业的年市场规模可能达到200亿,相当于当前农业机械市场规模的2%,长期来看可能达到500亿。

  此外,作为精准农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水利灌溉在我国也开始进入升级阶段,以解决某些地区的缺水问题。在现阶段,将灌溉技术升级为微型灌溉和滴灌等,可减少32%~36%的用水。

  截至2020年,根据水利部的数据,采用喷雾、微灌和滴灌的先进灌溉耕地面积已达3.5亿亩,约占总耕地的20%。根据2021年公布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到2030年,全国将新增1.1亿亩先进灌溉用地。

  从长远来看,在更精确的作物管理方面,精准农业实践将变得更加复杂,其驱动因素是实地数据库收集,如绘制土壤状况、杂草识别、结合算法/软件,以及与包括VRT技术在内的机械系统的集成。

  总之,种子改良和更好的耕作方式将是下一阶段农业生产增加产量的主要驱动力。

  政策重点—粮食自给、种子和知识产权

  多年来,主粮自给自足和粮食安全一直是我国的政策重点,自2020年以来,这一点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些政策涉及粮食安全、种子、粮食进口以及粮食浪费等,为提高我国农业粮食供应的产量和自给自足铺平了道路。

  2019年,发布的《粮食安全白皮书》,从政策角度对我国粮食安全进行了定义,包括以下基准:粮食产量—耕地、产量。2019年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470公斤,与1996年相比增长了14%,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在此期间,每公顷平均粮食产量提高了25%,高于或与全球平均水平持平。尽管如此,该政策仍在继续促进粮食产量的进一步提高。具体而言,在耕地方面,要求严格保护耕地,增加高标准农田、粮食专用功能区的比例,并通过先进的灌溉和节水项目提高用水效率。粮食自给:截至2019年,我国主要粮食的自给率保持在95%以上,同时保持主要粮食(小麦和大米)的绝对自给。

  最重要的变化是最近的种业振兴计划。 2021年,首次提出了中国种子产业振兴计划,该计划旨在敦促通过独立和可控的种质资源实现该行业的自力更生。在该计划中,强调了国内种质资源的重要性,旨在通过支持52个种子生产县和100个区域育种基地的选择来巩固市场,资金上限从10亿增至20亿。

  此外,该政策还通过修订《种子法》引入“基本衍生品种”的概念,以区分最初开发的品种和衍生品种。根据行动计划,在严格的知识产权执法框架下,侵犯植物品种的行为将受到最严格的处罚。

  长期以来,我国根据《农产品进口关税配额暂行办法》,自2003年以来,旨在保护国内粮食产业。例如,2022年,我国将配额设定为940万吨小麦、720万吨玉米和530万吨大米,将以1%的关税进口,而超过配额的进口将以65%的关税征收。

  在食物浪费方面,我国于2013年发起了光盘行动。随后,出台了一系列综合行动计划,重点是减少粮食供应链上从粮食生产、储存、运输、加工到零售和批发、消费的食物浪费,包括对过度浪费食物的罚款。预计目前的食物浪费将占我国肉类消费的9%,谷物消费的13%。

  总之,不管是外在还是内在挑战,最终的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提高我国粮食供应自给自足的潜在效率。

(责任编辑:米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