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新“稻”路

发布时间: 2024-09-10

  ——关于常德市加快发展优质稻产业的思考

  初秋季节,沅澧大地,一季稻谷粒如金,等待收割;晚稻进入破口吐穗期,长势正旺。行走在充满希望的田野上,洞庭鱼米之乡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在桃源县木塘垸镇金山村,种植大户罗丕兵的100多亩优质稻谷穗下垂,颜色金黄,只待收割。他正在一季稻田边放水,为即将到来的机收做准备。

  “这是我第一次种优质稻,没想到长势这么好!现在收购商上门收购,价格比普通杂交稻高,我们种植户尝到了甜头!”罗丕兵感慨不已。

  “不是优质稻我不种”“不是优质稻我不收”……优质稻正逐渐成为种植户及粮食收购商的首要选择。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追求已从“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我市围绕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总体部署,充分发挥洞庭之滨山清水秀、绿色生态的优势,将推广高档优质稻、调优稻米品质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优良品种、生产基地、企业加工“三个轮子”扣齿连动,着力打造“常德香米”品牌,走出粮食安全新“稻”路。

  2024年,全市高档优质稻生产面积达310万亩,形成了农户愿种、企业愿收、居民愿买的大好局面,进一步推动了粮食生产提质增效,推进水稻生产实现好地用好种、好种产好谷、好谷出好米、好米卖好价的高质量发展。

  多方努力选育推广优质稻品种

  作为常德市水稻品质育种的“排头兵”,常德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水稻研究所水稻育种团队多年来一直在探索提质增效、优质化育种的新路径。

  “现在的水稻育种已经不再简单地追求高产,优质、抗病、高产、广适应性已经成为市场的广泛需求。”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水稻研究所所长彭建表示。

  1982年起,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李伊良团队一直主持承担杂交稻优质、高产、多抗新品种选育课题,选育出了第一个通过省级鉴定的水稻优质不育系“金23A”。全国以它为母本配组的“金优207”“金优117”等160多个优质水稻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超过2亿多亩,为社会创造经济效益近100亿元。

  近年来,常德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水稻研究所持续开展优质稻新品种选育和常德市主推水稻品种筛选工作,先后审定了“两优2833”“金龙优650”“智龙优2877”“桃源香丝苗”“泰乡优德玉”等多个品种;香稻不育系“武陵123A”“武陵99A”“武陵116A”通过湖南省鉴定;“一种水稻抗倒伏方法”“一种香稻不育系选育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开展主推水稻品种筛选,将“农香42”“华浙优261”“桃源香丝苗”“桃优香占”“桃秀优美珍”等优秀高档优质稻推荐为“常德香米”主推品种;开展有机稻技术示范,发布了地方标准《洞庭湖区玉珍香有机生产技术规程》;联合常德市质量协会发布“农香42”“桃秀优美珍”“华浙优261”栽培技术团体标准;多次开展优质稻生产的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为我市优质稻生产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选育推广优质稻,不仅稳定了粮食生产,夯实了粮食安全基础,也扩大了“常德香米”的品牌影响力。“常德香米”是市政府授权常德市粮食行业协会申报并管理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024年,28家“常德香米”授权企业在7个县市区、1个管理区的54个乡镇、258个村,共同建立“常德香米”标准化种植基地48.2万亩,其中“农香32”种植面积达1.8万亩,“农香42”种植面积达13.4万亩,“湘晚籼13号”种植面积达33万亩。这些品种的稻谷平均亩产450公斤,农户平均每亩增收达300元以上。

  作为中国粮食第一股,优质稻基地建设是金健米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金健米业)构建农业产业化链条的基础。该公司与中国水稻研究所、湖南省水稻研究所等开展院企科研合作,联合开发高档优质稻水稻品种,20多年来,开发了湘晚籼系列、农香系列、“玉针香”及“星2号”等诸多高档优质稻品种,稻米品质媲美甚至超越泰国大米。金健米业在汉寿县、桃源县、鼎城区、澧县建设了以高档优质稻品种“玉针香”“湘晚籼17号”“星2号”“湘晚籼13号”为主的订单基地,在益阳市建设了以高档优质稻品种“星2号”“农香32”为主的订单基地。同时,金健米业严格兑现与农民的种植合同,在国家保护价基础上加价10%至30%收购基地粮食。

  “优质稻品质好、价格高,不愁销路,农户收入高。”湖南洞庭春米业有限公司(简称洞庭春米业)负责人胡国庆告诉记者,目前,公司在全市订单种植“桃源香丝苗”优质稻和“兆优5431”优质稻达25万亩,平均亩产湿谷750公斤以上,收购价格每百斤150元订单保底,这样既保证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又保证了公司优质稻大米品质。今年国家稻谷收购价格每百斤129元,洞庭春米业收购价格为每百斤150元,与洞庭春米业签订订单的粮农每亩可增加收入300元以上。该公司的25万亩优质稻基地,每年可为粮农增加收入7500多万元。

  多种因素制约优质稻产业发展

  近些年来,伴随着常德粮食质量安全水平日益提高,社会化服务规模逐年完善,产业化开发机制逐步形成,优质稻米市场越来越广阔,但在优质稻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优质稻米商品谷价格偏低、标准化程度不高、生产规模小、政策扶持不连贯、合作组织欠规范、经营主体间关系不稳定等。粮农困惑,不知道选什么品种好;消费者困惑,不知道什么米品质好;企业困惑,不知道如何做大做强品牌。

  种子知名品牌少,优质稻生产规模化程度不高。近年来,我国种业改革加快,新品种、好品种层出不穷,农户甚至连技术人员都眼花缭乱,无从选择。大多数种子经销商出于经营利润考虑,推荐品种表现不一。因种子知名品牌少,致使优质稻种植面积受到限制,生产规模化程度不高。

  农业产业服务体系发展不够,粮食深加工链条不长。目前,我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不够,产业化程度仍很低,粮食生产过程中产前、产中、产后、贮藏、运输、包装、销售等一条龙社会化服务体系有待完善。由于我市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青壮年劳动力大部分在外务工,在家种田的农民多在50岁以上,这些人或是文化程度偏低,或者是体质低下,难以承担水稻增产、增效的重任,成为产业链中的短板。此外,大部分稻米加工企业因经营规模小,粮食加工链条不长,产品销售不畅等问题,制约了自身的产业发展。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综合效益有待提升。近些年来,我市虽然在农业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有了一定发展,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仍有待提升。受气候因素影响,我市高档优质稻一般在双季晚稻或一季晚稻中进行种植,而我市农户生产力相对分散且经营规模偏小,加上近些年的气候不利双季稻生产,导致部分地区出现农业生产效率与效益“双低”的局面。尽管随着近年来种植大户增加,种植机械化率、科技贡献率逐渐上升,加上订单种植,该问题得到一定程度改善,但距离农业发达国家仍有较大距离。

  种植技术欠规范,订单合同难兑现。当前,由于农民在栽培过程中用肥用药不科学,致使优质稻品种倒伏严重(茎秆较细),从而影响产量,导致大部分优质稻品种产量低于超级稻品种。粮食收购企业实力参差不一,农民和稻米加工企业的订单合同部分难以兑现;稻米加工企业的产品同质化严重,市场竞争力不强。

  多条对策支持优质稻做大做强

  就如何做大做强我市优质稻产业,业内人士纷纷建言献策。

  常德市粮食行业协会负责人表示,要加强优质稻栽培技术的研究、培训和指导,高度重视优质稻的栽培技术和质量安全。相关部门要组织专家和农技人员上户到田进行指导,指导农民大力推广节本增效的种植技术,尤其要大面积推广抛秧、平衡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稻鸭生态种养、猪沼稻等组装配套生产技术;要开展多层次农民科技培训,引导农民学习水稻生产新知识、应用新品种、使用新技术;要抓好投入品管理,加强种子、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的监管,从货源组织、生产加工到入户销售等各个环节严格把关,确保质量安全。

  常德市水稻专家贾先勇表示,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尽快培育一批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优质稻品种,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要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普及,狠抓水稻病虫害专业防治,提升病虫草害防控水平;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部分种植大户建议,要加大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改造优质稻主产区的水利设施和机耕道路,使之便于全程机械化生产作业,提高优质稻抵御气象灾害的能力;提高旋耕、插秧、打药、收割和烘干等生产环节的机械化水平,不断减轻劳动强度,节省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益。

  粮食加工企业负责人建议,要以农业产业龙头企业为依托,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订单生产,同时加大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粮大户的力度,促进耕地合理流转,提高规模生产效益。一般来说,通过订单生产,每百斤优质稻谷销售价格能提高5至10元,粮食加工企业也可节约收贮成本3至5元,实现双赢。各级政府要在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和农民生产意愿的基础上,推动农业生产由追求产量向追求质量转变,在品牌建设、产业培优等方面做文章。

  粮食是安天下的产业,优质稻生产只有兼顾产量和品质,才能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抓好优质稻生产,对全市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意义重大,全社会要齐心协力,推进优质稻生产向着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为常德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